2007年6月4日 星期一

New Way for the Relashionships


在活了應該算是有人生的一半的時候,才在開始用新的方法建立關係,總覺得自己在其中顯得十分笨拙,進而發現,在人際關係的網絡上,其實我是笨拙的,而非過去以為的長袖善舞。過去的那些長袖善舞的模樣其實都只出現在一瞬間,然後很快地就厭倦了;接著,就像一個不敬業的演員用一種所謂的“藝術家脾氣“的方式生悶氣或者躲避人群,既不誠實又沒誠意。

總是像一個大牌演員或者歌手那樣,要別人用請的才會出門,因為在別人的邀請下,代表著“別人期待跟我見面“,也就是“他比較想見我“,所以,不需要面對尷尬、面對“不夠喜歡我“的猜測,更不必面對所謂的“必需的配合別人“。這種態度其實是不負責任的,就是把狀況的好或者壞就推到對方身上,讓自己的負擔降到最低。所以說,常常以“不想念人“,“習慣獨處“之類的言辭作為藉口,然而久了以後,也真的變成了“不想念人“以及“習慣獨處“了。

被J跟老妹個別說過一頓之後,這個情形稍稍改變了,準備用新的方式還有新的心態去建立關係,新的關係跟舊的關係。

開始時候,真的很笨拙,會因為要不要打電話就考慮很久,這個很久,在其他來說根本不存在,“不過是打電話確認他有沒有收到,這樣是禮貌的,不是催促對方“,是啊,我想太多,且是很奇怪邏輯的進行方式,把一切都看得太嚴重或者太自尊了,“你不打電話才讓人覺得高傲,不在乎呢“,天啊,我的行為好像老是讓別人往我想的反方向進行呢。 然而,這個電話就是打了,結果也如我老妹預期的,很好,對方決定下禮拜連絡我。 果真,實踐之後才能知道結果,而非是預測造成結果。

還有一個例子,用在男女的交往上,過去的我呢,不是一直裝傻,就是見面就見到床上去了;簡言之,一個的沒有過程的關係。現在也開始改變了。

最近的一個例子是和一個英國小男生約在咖啡廳聊天的經驗,見面的一個小時半,有一搭沒一搭的聊,聊的都是上海的生活,北京的生活(他也住過北京),還有“旅行“,然後,用僅有的英語能力好好介紹一下我的家鄉,台北,台灣;那努力的程度好在幫觀光局做廣告。我想別人遇到這樣的碰面,聊的應該跟我們也差不多,在聊天的過程中也差不多會有沒話可接的尷尬;但,我在整個過程中,一直感覺自己的笨拙與尷尬,那並非是因為我說了什麼蠢話,或者行為舉止不當,而是一直發現自己的不習慣跟很用力找話題。“別人也是這樣的。“我想,我老妹應該會這樣跟我說的,可是,對了,我老是有很多的“可是“,我的問題是,我對於自己的尷尬與笨拙一直保持一種“自覺的關注“,就是那個態度讓我緊張異常。 接著,是剛剛下午的碰面,還是同一個人喔,我正在學習跟一個陌生的外國人的連續碰面,當然還需要對方有興趣跟我碰面才行,這次,是我做“午餐“請他吃,時間延長到兩個半小時,天啊,那可能代表著更多的發呆空檔,更多可能會是言不及義的話題,以及更嚴重的對“笨拙與尷尬“的自覺。結果,當然還是有這些,包括兩個人不知道要幹嘛,就一個人看著窗外,另一個人盯著桌上的白玫瑰花。 我們都很有禮貌,也對對方蠻友善的,但其他的呢,如果只是朋友,並不是有許多興趣都相同的;如果想當情人,我倒是還沒有考慮到這層可能性,但,不排斥,(在這裡的說法,完全是我個人的想法,對方的想法目前還沒有發現究竟),如果還要發展下去,那是不是應該多一點除了興趣,音樂品味,對上海的看法,去哪裡旅行過之外的,稍微比較深入一點,稍微比較個人一點的話題呢?!

似乎沒跟正常人交往過,(有可能的事實是,他們都很正常,是我自己用奇怪的方式跟別人交往吧!)十分地不清楚所謂的所謂的過程應該包含什麼,也不了解所謂的速度跟節奏,更何況是談話的密度跟深度的問題囉! 但,即使是如此,還是像個小孩學步般搖搖晃晃地進行著,一方面堅守著禮貌和尊重的原則,另一方面繼續用生活的細節(有趣的事情和感動的事情)去分享熱情以及生命吧!

沒有留言: